綠色希望之路 ——高西沟生态农业建设的调查与启示
綠色希望之路
——高西沟生态农业建设的调查与启示
作者:米脂縣檔案局:杜芳秀
指導:榆林市檔案局:丁永年
为 积极探索档案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今年以来,在市档案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米脂县档案局组成调研组深入高渠乡高西沟村对其生态农业发展有关档案 资料进行了进一步挖掘利用。通过对档案资料的分析和深入调研,深刻体会到高西沟村通过几十年的科学发展和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适合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发展的绿色希望之路,给陕北农村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陕 北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历史上也曾是树木葱茏、牛羊塞道、水草丰盛的绿色家园。由于连年兵燹战乱、滥垦乱伐及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变成如今这样光秃秃的丘陵 沟壑区,千百年来干旱少雨、风沙肆虐,给贫苦地区的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困难。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的农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创造 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平衡之路,找到了一条生存之路、发展之路、希望之路,再造出一个山川秀美的高西沟,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了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高西溝位于米脂縣城東北20公裏處的山溝裏,全村126戶,522人,40座山,21條溝,總土地面積4平方公裏(6000畝),總耕地面積4533畝。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高西溝人就開始了以水土保持爲主的生態綜合治理工程。他們的指導原則是“首治山、緊治坡、再治溝、溝坡兼治;因地制宜、合理用地、宜糧則糧、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山上緩坡修梯田,溝裏淤地打壩堰,高山遠山森林山,近山陽坡花果山,荒坡陡坡種牧草,塌崖爛畔種檸條。”《人民日報》曾專版刊登了關于高西溝綜合治理的文章,並發表了社論《群衆自辦水土保持的範例》,提出"水土保持是發展山區生産的生命線"。高西溝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先後修成水平梯田246畝,坡式梯田610畝,小塊水地17畝,打起5座大型淤地壩和81個堰窩台淤地53畝,造林702畝,種草286畝,治理了9座山,9條溝,治理面積達2240畝,糧食畝産大幅提高。林草業的健康遞增,帶來了畜牧業的迅速發展。桃、杏、果、棗等經濟林的收入也不斷增長,1961年農民人均收入比1956年增加2倍以上。高西溝的初步治理成果,理所當然地受到全國的關注。
在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高西溝人堅持不懈地繼續治山治水,他們逐漸摸索出"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農林牧配置全面發展的路子,采取山水田林路統一治理"的路子,提出退耕還林封山禁牧,將全村3000多畝生産用地進行合理規劃利用,實行農林牧各占土地面積三分之一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三三制"模式(三分之一耕地、三分之一經濟林、三分之一草地)。他們以林草業養農促糧,以農業養人促林,初步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和農林牧業相互促進、良性循環。全村建成水庫1座,新打淤地壩7座、蓄水窖2孔,可蓄水50多萬立方米,箍地下涵洞800多米,建高抽站2處,修梯田700畝,退耕600畝,造林種草2250畝。到1978年,高西溝已有糧田1070畝,林地1250畝,草地1000畝,大牲畜80多頭,豬300多頭,羊600多只,實現了人均2畝基本農田、2畝林地、2畝草地。“三三制”的實現爲農林牧協調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給高西溝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一是農業收入相對增加,單産高。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不管幹旱雨澇,每年糧食總産都在40萬斤以上,比以前增長了3.5倍,畝産增長了8倍;二是解決了當時"要多打糧食,肥料不足;要養牲畜,飼料不足;要發展生産,資金不足"的矛盾,實現了農林牧的優化組合、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三是有效的控制了水土流失,處處攔截、就地消化,基本實現了泥不出溝、水不下山,從1979年以來,累計9000萬噸泥沙沒有流入黃河。
改革开放以来,高西沟的生态环境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重点加强了林草种植与管护,有计划地把生态林、乔木林、灌木林进行合理的配置与调整,特别是在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的鼓舞下,把“三三制”模式推向更为科学的“一、二、三”生态治理经济发展模式,使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将全村土地划分为 六份 :六分之一为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六分之二为草地,六分之三为林地。
高西溝村有777畝高標准的基本農田,人均1.5畝的旱澇保收田,保證全村每年有40萬斤以上穩定而可靠的糧食需求,使退耕還林還草有了可靠的基礎和保證。
高西溝現有紫花苜蓿爲主的草地1500畝,他們把羊草業作爲産業結構調整的重點,進一步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和封山禁牧。近年來他們又退耕還林還草1147畝,林草覆蓋面積是總土地面積的64%,全村養羊1300多只,養牛90多頭,畜牧業年收入60多萬元。
林業是高西溝生態建設的主體,基本實現了“高山遠山森林山,近山陽坡花果山。”根據實際情況,高西溝在1982年聯産承包分田到戶責任制中,保留了集體生態林1660畝,果木林593畝,農作田460畝。他們創造了集體經濟與個體經濟相輔相成、互補發展並存的模式。他們在擴大植樹造林面積的同時,對原有林木品種進行更新換代,永葆枝葉繁茂、果實累累。林業一年收入也達到60多萬元。"一、二、三"的新模式不僅是産業結構的重大變化,而且是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科學優化組合,是再造一個秀美山川的樣板。"一、二、三"産業結構的形成,使高西溝農民收入明顯增加,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近4560元,居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之首。
現在,高西溝經過四屆黨支部三代村民的接力棒式的薪火相傳、艱苦奮鬥,終于由一個水土流失嚴重、植被徹底破壞的貧困山村變成山清水秀、樹木蔥茏、綠草如茵、瓜果飄香的塞上江南。高西溝的窮鄉僻壤蓋上了綠色的被子,它被譽爲是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的璀璨明珠,是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的一面旗幟。
高西溝成功的經驗對黃土高原治理有著多方面的啓示。
一是必須堅持自力更生、堅忍不拔、持之以恒的艱苦奮鬥精神。黄 土高原治理是一项艰苦卓越、宏大艰巨的事业,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必须长期树立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和资助为辅的思想观念;必须 长期树立苦干实干的思想,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优美和山川秀美的目标。高西沟之所以能从一个山穷水恶的穷山村变成一个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优美的黄土 高原治理先进典型,正是因为他们有一种自强不息、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可贵精神,以百折不挠、苦干实干的行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治理,才使高西沟初步走上了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路子。
二是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求真務實的指導思想。纵观高西沟的发展历程,在三个阶段治理思路的变化、治理措施的调整和治理的方法步骤上,都是紧密结合了当地实际,实事求是,从实践中摸索,把从粮、林、草各占三分之一的土地“三三制”模式逐步过渡到更为合理的“一、二、三”模 式,就是在逐步保证口粮的前提下,优化组合,把可耕地改成林地、草地,改变了广种薄收的理念,扩大了林草的覆盖率,增加了农民收入。他们提前几十年就按照 自然规律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做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保持水土不流失。这种几十年的坚持,完全吻合近年来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理念。他们没有盲目地赶潮 流,盲目地学习外地经验,而是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把求真务实的科学思想融入到治理发展中,把绿色作为一种追求、一种财富、一种贡献一代一代的延续。
三是必須堅持退耕還林種草進行生態環境建設的治理思路。高 西沟村之所以能实现今天的青山绿水、地肥坝平、果林满山的自然生态景观,其重要的原因是几届党支部始终坚持了退耕还林还草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治理思路。要 改变和治理地域广袤、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梁峁起伏的黄土高原,以高西沟治理典型的启示,就是要持之以恒的进行退耕还林。高西沟的成功经验表明,黄土高原 完全能做到林草连片、绿树成荫,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合理配置、精心养护。要使退耕还林还草,退得下、保得住、不反弹,最重要的是要与当地农民利益相挂钩,将退耕还林种草与兴建淤地坝和基本农田及养殖业相结合,才不至于国家在中断对退耕还林的补助后,再出现毁林挖草种粮现象的发生。也就是说农民一定要有饭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四是必須堅持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有機結合的治理方式。高西沟治理的另一条成功经验是:充分合理地利用全部土地资源,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全村40个山头梁峁、21条支毛沟以及所有能利用的土地资源都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在沟道治理中注意以兴建淤地坝为主;山顶、缓坡以兴建高质量的台地梯田为主;陡坡烂洼以 种植各类乔灌生态林为主;阳山平台梯田以经济林果为主;远山陡坡以发展牧草为主。通过这一系列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从坡面生物治理到山顶沟口的工程治理, 注重突出了单项治理中的水土保持功能与效益,使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地控制了水土流失,使一个强侵蚀的水土流失区治理成不向下游输送 泥沙的微侵蚀区。高西沟成功的治理措施中,一是高质量的淤地坝,二是高质量的林灌植被,这两个治理措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之,高西沟的治理成功经验根本不在于使群众立竿见 影得到多少实惠,但是他们的做法在城乡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减少的今天,可以说高西沟村的发展模式是贫困村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一种有效模式,也是促进和谐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根本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西沟的精髓就是绿的精华。我们有理由相信,高西沟村生态与经济 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性循环路子一定会成为陕北乃至西部地区部分农村发展的蓝图。
——高西沟生态农业建设的调查与启示
作者:米脂縣檔案局:杜芳秀
指導:榆林市檔案局:丁永年
为 积极探索档案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今年以来,在市档案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米脂县档案局组成调研组深入高渠乡高西沟村对其生态农业发展有关档案 资料进行了进一步挖掘利用。通过对档案资料的分析和深入调研,深刻体会到高西沟村通过几十年的科学发展和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适合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发展的绿色希望之路,给陕北农村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陕 北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历史上也曾是树木葱茏、牛羊塞道、水草丰盛的绿色家园。由于连年兵燹战乱、滥垦乱伐及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变成如今这样光秃秃的丘陵 沟壑区,千百年来干旱少雨、风沙肆虐,给贫苦地区的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困难。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的农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创造 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平衡之路,找到了一条生存之路、发展之路、希望之路,再造出一个山川秀美的高西沟,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了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高西溝位于米脂縣城東北20公裏處的山溝裏,全村126戶,522人,40座山,21條溝,總土地面積4平方公裏(6000畝),總耕地面積4533畝。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高西溝人就開始了以水土保持爲主的生態綜合治理工程。他們的指導原則是“首治山、緊治坡、再治溝、溝坡兼治;因地制宜、合理用地、宜糧則糧、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山上緩坡修梯田,溝裏淤地打壩堰,高山遠山森林山,近山陽坡花果山,荒坡陡坡種牧草,塌崖爛畔種檸條。”《人民日報》曾專版刊登了關于高西溝綜合治理的文章,並發表了社論《群衆自辦水土保持的範例》,提出"水土保持是發展山區生産的生命線"。高西溝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先後修成水平梯田246畝,坡式梯田610畝,小塊水地17畝,打起5座大型淤地壩和81個堰窩台淤地53畝,造林702畝,種草286畝,治理了9座山,9條溝,治理面積達2240畝,糧食畝産大幅提高。林草業的健康遞增,帶來了畜牧業的迅速發展。桃、杏、果、棗等經濟林的收入也不斷增長,1961年農民人均收入比1956年增加2倍以上。高西溝的初步治理成果,理所當然地受到全國的關注。
在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高西溝人堅持不懈地繼續治山治水,他們逐漸摸索出"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農林牧配置全面發展的路子,采取山水田林路統一治理"的路子,提出退耕還林封山禁牧,將全村3000多畝生産用地進行合理規劃利用,實行農林牧各占土地面積三分之一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三三制"模式(三分之一耕地、三分之一經濟林、三分之一草地)。他們以林草業養農促糧,以農業養人促林,初步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和農林牧業相互促進、良性循環。全村建成水庫1座,新打淤地壩7座、蓄水窖2孔,可蓄水50多萬立方米,箍地下涵洞800多米,建高抽站2處,修梯田700畝,退耕600畝,造林種草2250畝。到1978年,高西溝已有糧田1070畝,林地1250畝,草地1000畝,大牲畜80多頭,豬300多頭,羊600多只,實現了人均2畝基本農田、2畝林地、2畝草地。“三三制”的實現爲農林牧協調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給高西溝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一是農業收入相對增加,單産高。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不管幹旱雨澇,每年糧食總産都在40萬斤以上,比以前增長了3.5倍,畝産增長了8倍;二是解決了當時"要多打糧食,肥料不足;要養牲畜,飼料不足;要發展生産,資金不足"的矛盾,實現了農林牧的優化組合、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三是有效的控制了水土流失,處處攔截、就地消化,基本實現了泥不出溝、水不下山,從1979年以來,累計9000萬噸泥沙沒有流入黃河。
改革开放以来,高西沟的生态环境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重点加强了林草种植与管护,有计划地把生态林、乔木林、灌木林进行合理的配置与调整,特别是在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的鼓舞下,把“三三制”模式推向更为科学的“一、二、三”生态治理经济发展模式,使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将全村土地划分为 六份 :六分之一为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六分之二为草地,六分之三为林地。
高西溝村有777畝高標准的基本農田,人均1.5畝的旱澇保收田,保證全村每年有40萬斤以上穩定而可靠的糧食需求,使退耕還林還草有了可靠的基礎和保證。
高西溝現有紫花苜蓿爲主的草地1500畝,他們把羊草業作爲産業結構調整的重點,進一步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和封山禁牧。近年來他們又退耕還林還草1147畝,林草覆蓋面積是總土地面積的64%,全村養羊1300多只,養牛90多頭,畜牧業年收入60多萬元。
林業是高西溝生態建設的主體,基本實現了“高山遠山森林山,近山陽坡花果山。”根據實際情況,高西溝在1982年聯産承包分田到戶責任制中,保留了集體生態林1660畝,果木林593畝,農作田460畝。他們創造了集體經濟與個體經濟相輔相成、互補發展並存的模式。他們在擴大植樹造林面積的同時,對原有林木品種進行更新換代,永葆枝葉繁茂、果實累累。林業一年收入也達到60多萬元。"一、二、三"的新模式不僅是産業結構的重大變化,而且是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科學優化組合,是再造一個秀美山川的樣板。"一、二、三"産業結構的形成,使高西溝農民收入明顯增加,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近4560元,居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之首。
現在,高西溝經過四屆黨支部三代村民的接力棒式的薪火相傳、艱苦奮鬥,終于由一個水土流失嚴重、植被徹底破壞的貧困山村變成山清水秀、樹木蔥茏、綠草如茵、瓜果飄香的塞上江南。高西溝的窮鄉僻壤蓋上了綠色的被子,它被譽爲是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的璀璨明珠,是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的一面旗幟。
高西溝成功的經驗對黃土高原治理有著多方面的啓示。
一是必須堅持自力更生、堅忍不拔、持之以恒的艱苦奮鬥精神。黄 土高原治理是一项艰苦卓越、宏大艰巨的事业,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必须长期树立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和资助为辅的思想观念;必须 长期树立苦干实干的思想,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优美和山川秀美的目标。高西沟之所以能从一个山穷水恶的穷山村变成一个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优美的黄土 高原治理先进典型,正是因为他们有一种自强不息、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可贵精神,以百折不挠、苦干实干的行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治理,才使高西沟初步走上了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路子。
二是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求真務實的指導思想。纵观高西沟的发展历程,在三个阶段治理思路的变化、治理措施的调整和治理的方法步骤上,都是紧密结合了当地实际,实事求是,从实践中摸索,把从粮、林、草各占三分之一的土地“三三制”模式逐步过渡到更为合理的“一、二、三”模 式,就是在逐步保证口粮的前提下,优化组合,把可耕地改成林地、草地,改变了广种薄收的理念,扩大了林草的覆盖率,增加了农民收入。他们提前几十年就按照 自然规律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做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保持水土不流失。这种几十年的坚持,完全吻合近年来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理念。他们没有盲目地赶潮 流,盲目地学习外地经验,而是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把求真务实的科学思想融入到治理发展中,把绿色作为一种追求、一种财富、一种贡献一代一代的延续。
三是必須堅持退耕還林種草進行生態環境建設的治理思路。高 西沟村之所以能实现今天的青山绿水、地肥坝平、果林满山的自然生态景观,其重要的原因是几届党支部始终坚持了退耕还林还草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治理思路。要 改变和治理地域广袤、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梁峁起伏的黄土高原,以高西沟治理典型的启示,就是要持之以恒的进行退耕还林。高西沟的成功经验表明,黄土高原 完全能做到林草连片、绿树成荫,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合理配置、精心养护。要使退耕还林还草,退得下、保得住、不反弹,最重要的是要与当地农民利益相挂钩,将退耕还林种草与兴建淤地坝和基本农田及养殖业相结合,才不至于国家在中断对退耕还林的补助后,再出现毁林挖草种粮现象的发生。也就是说农民一定要有饭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四是必須堅持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有機結合的治理方式。高西沟治理的另一条成功经验是:充分合理地利用全部土地资源,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全村40个山头梁峁、21条支毛沟以及所有能利用的土地资源都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在沟道治理中注意以兴建淤地坝为主;山顶、缓坡以兴建高质量的台地梯田为主;陡坡烂洼以 种植各类乔灌生态林为主;阳山平台梯田以经济林果为主;远山陡坡以发展牧草为主。通过这一系列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从坡面生物治理到山顶沟口的工程治理, 注重突出了单项治理中的水土保持功能与效益,使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地控制了水土流失,使一个强侵蚀的水土流失区治理成不向下游输送 泥沙的微侵蚀区。高西沟成功的治理措施中,一是高质量的淤地坝,二是高质量的林灌植被,这两个治理措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之,高西沟的治理成功经验根本不在于使群众立竿见 影得到多少实惠,但是他们的做法在城乡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减少的今天,可以说高西沟村的发展模式是贫困村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一种有效模式,也是促进和谐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根本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西沟的精髓就是绿的精华。我们有理由相信,高西沟村生态与经济 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性循环路子一定会成为陕北乃至西部地区部分农村发展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