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历史 传承文明 檔案工作爲建設和諧高西溝服務
记载历史 传承文明
檔案工作爲建設和諧高西溝服務
高西沟村位于米脂县城北20公里处,全村126户,522人,总土地面积4平 方公里。高西沟村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从昔日贫瘠的小山村逐步发展成为今日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 明珠,生态建设的旗帜。先后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村”、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五个好先进党支部”、被国家旅游总局评为全国农村旅游示范村等。
档案工作在高西沟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同样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完善的过程。目前村综合档案室保存着1949-2006年12个门类总计3719卷(件、册)档案,这些真实的档案史料为高西沟村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旅游开发、村务公开、建设和谐高西沟做出了贡献。2007年5月,高西沟村檔案管理荣获陕西省档案工作目標管理“AAA”级认证,档案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水平取得了可喜成绩。
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历史过程。长期以来,为后人知道村支部领导班子“熬死熬活”,能挺直腰板子做人,保存了这些东西。从1949年泛黄的会议记录中可以看出50多年前,高西沟人提出的水土保持、治理荒山的超前理念;从1961年农林水专家林关石同志破旧不坎的笔记本里,详细地记载了高西沟村人在全国饥饿的灾年里,曾上缴国家爱国粮8万斤;并再现了原省委常委常黎夫同志在高西沟村调研、考察工作时的情况;从村综合档案室保存比较完整的70年 代以后史料中,再现了高西沟村人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后来成为著名的“三三制”——农、林、牧综合治理土地利用模式以及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生态建设、村民 状况、计生工作等方面的历史过程,为高西沟村实现可持续发展保存了重要资源,高西溝人樸素的檔案情結,为建立村综合档案室提供了条件。
二、档案工作服务人与自然和谐的新高西沟做出了贡献
據高西溝村綜合檔案室所保存的史料記載,早在1958年,高西溝村人就提出了“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糧則糧”的口號,提出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溝”的誓言。相繼在40架山、21條溝裏種下了第一批樹和草。《人民日報》在1962年1月18日以《山區生産的生命線》爲題發表社論高度贊揚了高西溝村“水土保持開了花結了果”,“掌握水土流失規律,改變山區自然面貌”,“有了水土保持就能多打糧食,有利于發展多種經營”。從1978年土地利用登記表可以看出,到七十年代末,經過20多年治理,高西溝村在沒有國家任何補貼的情況下,先後退耕1930畝,其中糧田1070畝,林地1250畝,草地1000畝,農、林、牧各占三分之一,基本形成了土地利用的“三三制”。
據水利部門的調查資料顯示,從1965年起高西溝村每年可爲黃河少輸送60萬噸泥沙,爲保護母親河作出了重大貢獻,高西溝人基本實現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溝。1979年,高西溝村首創的“三三制”作爲一種經濟模式在全省農業工作會議上作經驗交流,並在全省推廣。
改革開放初期,村領導班子以保存的《水土保持條例》爲依據,堅定了集體林不分的工作思路和信心。
新的曆史時期,高西溝村領導班子依托檔案史料,在對“三三制”經驗認真總結、研究分析的基礎上,總結摸索出了林、草、田“三二一”的生態結構新模式,全村林地達到了2253畝、草地1500畝、農田777畝,基本實現了“山青、水秀、村美、人富”的目標,被譽爲生態建設的一面旗幟。同時也爲國家實施退耕還林政策提供了典範實例。
三、利用檔案信息資源爲調整産業結構增加村民收入提供決策依據
近年来,高西沟村党支部一班人为调整产业结构、为增加村民收入,在对过去50年 来历史发展状况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在干部群众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制定了《高西沟社会主义新农村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涉及到农业产业、 林业生态产业、畜牧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加工产业五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同时结合高西沟自身特点对历年经济林生长状况、营销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组织引导群众 栽种适宜高西沟生长的苹果、梨和葡萄等优良果树,并利用网上信息组织果品外销;并重点抓了农、林、牧、旅游、劳务输出,增加了村民的收入;针对黄土高原土 地干旱的特点,根据历年种粮记录,引进了“晋谷29、大成一号、大明绿豆”等一系列农作物良种,引导农民采取地膜覆盖、大垄沟种植等旱作农业栽培技术。近几年,粮食年产量人均1000斤以上;利用科技资料培养、带动了全村73户养羊,8户种植葡萄,10户种植坝地无公害蔬菜;同时高西沟村与洛川县荆尧科村结为友好帮扶村,在该村技术人员指导下,新建50亩标准化果园,以此带动全村580亩低产果园的改造,使每亩果园收入从1200元提高到1800元,户均年收入达到3000-5000元, 并建立了农户档案。高西沟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档案史料记载,中、省、市各级领 导多次来高西沟调研、视察,农、林、水有关专家、学者对高西沟综合治理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人民日报》、《陕西日报》、新华社陕西分社等多家新闻媒体及专 业作家对高西沟村作了客观真实的报道。社会各界及国外友人来此参观学习,据统计,从1960年接待5000多人次到2000年以后,年接待13000人次。不久前,大寨党支部书记郭风莲来高西沟村调研时,与该村结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帮扶对子,双方约定定期交流信息,互相学习,走共同致富的道路。与此同时,榆林市委、市政府命名高西沟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地,青少年、武警部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历经三年高西沟村利用村、村综合档案室及社会、媒体单位大量的史料、档案、图片、实物等,建成了“高西沟水土保持生态展馆”,向社会开放,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与此同时,高西沟村还利用良好的生态投资环境,引进项目投资58万,新建生态园338亩,开发旅游景点12处,培植了18户农家乐接待户,为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村民增加了可观的收入。
四、堅持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建設和諧高西溝
高 西沟村不仅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而且将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多年来,该村历届党支部始终坚持村务公开、民 主管理制度,不因为前一届党支书调换,而对高西沟村发展规划出现认知上的差异。近年来,高西沟村委会重点加强了生态环境建设档案、党建档案、廉政建设档 案、财务档案、村民档案、计生档案、声像档案等的收集和管理。这些档案的建立都为村民咨询政策、查询科技资料、调解邻里纠纷提供了可靠
依據。例如:1993年,高西溝村爲解決1992年義務工和教師遺留待遇問題,查閱了1992年8月15日、12月6日、12月9日文書檔案永久9號卷第12、18頁關于討論教師任教及待遇,義務工兌現事宜,爲順利兌現教師工資及待遇奠定了基礎。
2003年5月,高西沟村部分村民要求兑现2001年以工代赈竣工项目补助费,村领导查阅了文书档案2002年行政类永久第1件「米财农专发(2002)第13号」《关于下达2001年度以工代赈项目第三批资金的通知》,文中明确规定给高西沟村淤地坝工程国家补助6万 元,但必须按进度完成后财政才能把款下拨完毕。村干部给村民作了认真解释,使村民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淤地坝工程的建设之中。同时,为提高村民文化素质需要, 村里新建了文化站、畜牧站、农技站、医疗站、计划生育服务室。并在全村广泛开展了党的政策进村、科学技术进村、先进文化进村、优良道德进村、卫生习惯进 村,使广大干部和村民文化素质有了极大地提高。村内赌博、酗酒等丑恶现象没有了,学文化、学科技蔚然成风,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近30年来,村里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案件。
撰稿:姜良彪
修改:省档案局:窦随社 于永波
責任編輯:米脂縣檔案局
文字录入: 杜卫华
2009年8月27日
檔案工作爲建設和諧高西溝服務
高西沟村位于米脂县城北20公里处,全村126户,522人,总土地面积4平 方公里。高西沟村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从昔日贫瘠的小山村逐步发展成为今日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 明珠,生态建设的旗帜。先后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村”、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五个好先进党支部”、被国家旅游总局评为全国农村旅游示范村等。
档案工作在高西沟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同样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完善的过程。目前村综合档案室保存着1949-2006年12个门类总计3719卷(件、册)档案,这些真实的档案史料为高西沟村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旅游开发、村务公开、建设和谐高西沟做出了贡献。2007年5月,高西沟村檔案管理荣获陕西省档案工作目標管理“AAA”级认证,档案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水平取得了可喜成绩。
- 高西溝人樸素的檔案情結
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历史过程。长期以来,为后人知道村支部领导班子“熬死熬活”,能挺直腰板子做人,保存了这些东西。从1949年泛黄的会议记录中可以看出50多年前,高西沟人提出的水土保持、治理荒山的超前理念;从1961年农林水专家林关石同志破旧不坎的笔记本里,详细地记载了高西沟村人在全国饥饿的灾年里,曾上缴国家爱国粮8万斤;并再现了原省委常委常黎夫同志在高西沟村调研、考察工作时的情况;从村综合档案室保存比较完整的70年 代以后史料中,再现了高西沟村人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后来成为著名的“三三制”——农、林、牧综合治理土地利用模式以及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生态建设、村民 状况、计生工作等方面的历史过程,为高西沟村实现可持续发展保存了重要资源,高西溝人樸素的檔案情結,为建立村综合档案室提供了条件。
二、档案工作服务人与自然和谐的新高西沟做出了贡献
據高西溝村綜合檔案室所保存的史料記載,早在1958年,高西溝村人就提出了“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糧則糧”的口號,提出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溝”的誓言。相繼在40架山、21條溝裏種下了第一批樹和草。《人民日報》在1962年1月18日以《山區生産的生命線》爲題發表社論高度贊揚了高西溝村“水土保持開了花結了果”,“掌握水土流失規律,改變山區自然面貌”,“有了水土保持就能多打糧食,有利于發展多種經營”。從1978年土地利用登記表可以看出,到七十年代末,經過20多年治理,高西溝村在沒有國家任何補貼的情況下,先後退耕1930畝,其中糧田1070畝,林地1250畝,草地1000畝,農、林、牧各占三分之一,基本形成了土地利用的“三三制”。
據水利部門的調查資料顯示,從1965年起高西溝村每年可爲黃河少輸送60萬噸泥沙,爲保護母親河作出了重大貢獻,高西溝人基本實現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溝。1979年,高西溝村首創的“三三制”作爲一種經濟模式在全省農業工作會議上作經驗交流,並在全省推廣。
改革開放初期,村領導班子以保存的《水土保持條例》爲依據,堅定了集體林不分的工作思路和信心。
新的曆史時期,高西溝村領導班子依托檔案史料,在對“三三制”經驗認真總結、研究分析的基礎上,總結摸索出了林、草、田“三二一”的生態結構新模式,全村林地達到了2253畝、草地1500畝、農田777畝,基本實現了“山青、水秀、村美、人富”的目標,被譽爲生態建設的一面旗幟。同時也爲國家實施退耕還林政策提供了典範實例。
三、利用檔案信息資源爲調整産業結構增加村民收入提供決策依據
近年来,高西沟村党支部一班人为调整产业结构、为增加村民收入,在对过去50年 来历史发展状况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在干部群众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制定了《高西沟社会主义新农村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涉及到农业产业、 林业生态产业、畜牧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加工产业五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同时结合高西沟自身特点对历年经济林生长状况、营销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组织引导群众 栽种适宜高西沟生长的苹果、梨和葡萄等优良果树,并利用网上信息组织果品外销;并重点抓了农、林、牧、旅游、劳务输出,增加了村民的收入;针对黄土高原土 地干旱的特点,根据历年种粮记录,引进了“晋谷29、大成一号、大明绿豆”等一系列农作物良种,引导农民采取地膜覆盖、大垄沟种植等旱作农业栽培技术。近几年,粮食年产量人均1000斤以上;利用科技资料培养、带动了全村73户养羊,8户种植葡萄,10户种植坝地无公害蔬菜;同时高西沟村与洛川县荆尧科村结为友好帮扶村,在该村技术人员指导下,新建50亩标准化果园,以此带动全村580亩低产果园的改造,使每亩果园收入从1200元提高到1800元,户均年收入达到3000-5000元, 并建立了农户档案。高西沟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档案史料记载,中、省、市各级领 导多次来高西沟调研、视察,农、林、水有关专家、学者对高西沟综合治理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人民日报》、《陕西日报》、新华社陕西分社等多家新闻媒体及专 业作家对高西沟村作了客观真实的报道。社会各界及国外友人来此参观学习,据统计,从1960年接待5000多人次到2000年以后,年接待13000人次。不久前,大寨党支部书记郭风莲来高西沟村调研时,与该村结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帮扶对子,双方约定定期交流信息,互相学习,走共同致富的道路。与此同时,榆林市委、市政府命名高西沟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地,青少年、武警部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历经三年高西沟村利用村、村综合档案室及社会、媒体单位大量的史料、档案、图片、实物等,建成了“高西沟水土保持生态展馆”,向社会开放,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与此同时,高西沟村还利用良好的生态投资环境,引进项目投资58万,新建生态园338亩,开发旅游景点12处,培植了18户农家乐接待户,为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村民增加了可观的收入。
四、堅持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建設和諧高西溝
高 西沟村不仅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而且将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多年来,该村历届党支部始终坚持村务公开、民 主管理制度,不因为前一届党支书调换,而对高西沟村发展规划出现认知上的差异。近年来,高西沟村委会重点加强了生态环境建设档案、党建档案、廉政建设档 案、财务档案、村民档案、计生档案、声像档案等的收集和管理。这些档案的建立都为村民咨询政策、查询科技资料、调解邻里纠纷提供了可靠
依據。例如:1993年,高西溝村爲解決1992年義務工和教師遺留待遇問題,查閱了1992年8月15日、12月6日、12月9日文書檔案永久9號卷第12、18頁關于討論教師任教及待遇,義務工兌現事宜,爲順利兌現教師工資及待遇奠定了基礎。
2003年5月,高西沟村部分村民要求兑现2001年以工代赈竣工项目补助费,村领导查阅了文书档案2002年行政类永久第1件「米财农专发(2002)第13号」《关于下达2001年度以工代赈项目第三批资金的通知》,文中明确规定给高西沟村淤地坝工程国家补助6万 元,但必须按进度完成后财政才能把款下拨完毕。村干部给村民作了认真解释,使村民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淤地坝工程的建设之中。同时,为提高村民文化素质需要, 村里新建了文化站、畜牧站、农技站、医疗站、计划生育服务室。并在全村广泛开展了党的政策进村、科学技术进村、先进文化进村、优良道德进村、卫生习惯进 村,使广大干部和村民文化素质有了极大地提高。村内赌博、酗酒等丑恶现象没有了,学文化、学科技蔚然成风,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近30年来,村里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案件。
撰稿:姜良彪
修改:省档案局:窦随社 于永波
責任編輯:米脂縣檔案局
文字录入: 杜卫华
2009年8月27日